图书馆服务宣言
(2023年9月1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届五次理事会审议通过)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事业与人民携手同行,与时代共同进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图书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公益属性,努力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切实担负起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使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我们的目标是:
向全社会普遍开放
图书馆是社会的知识和信息中心,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服务体系,面向其服务对象,共同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充分的图书馆服务。
对全体公民平等服务
图书馆遵循平等服务原则,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居住地、个人能力和其他特征,向全体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服务。
彰显人文关怀
图书馆提供多元、包容、便利的服务,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利用图书馆有困难的人群提供特殊的资源和服务。
发展专业化服务
图书馆以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大力推进图书馆智慧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促进资源建设与共享
图书馆努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支持开放获取,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
保护传承优秀文化典籍
图书馆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切实改善古籍存藏条件,提高保护水平。挖掘古籍时代价值,推动转化利用。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守护、赓续历史文脉。
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
图书馆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培养儿童阅读习惯,提升公民信息素养,支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终身学习。
坚持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努力营造绿色低碳的服务环境,采取节能、安全的管理措施,在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体现图书馆的价值。
加强社会合作
图书馆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真诚合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助、捐赠、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参与图书馆建设和服务。
赓续文脉,传承书香。9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修订版)》在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开幕仪式正式发布。
据了解,《图书馆服务宣言》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首次发布于2008年。这一宣言是图书馆服务理念和价值的全方位体现,也是图书馆人对全社会发出的行业承诺,对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作用显著。但15年来,中国图书馆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以及国际图书馆服务理念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征求业界专家意见,决定开展《图书馆服务宣言》修订研制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多轮征求意见和不断修订,最终完成并审议通过。
发布仪式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并思对《图书馆服务宣言》的修订情况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宣言》(修订版)的内容结构仍为引言加条款,但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增删或者调整。
具体来说,第一,修订版保留了表达图书馆服务理念的3个条款,即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对全体公民平等服务、彰显人文关怀3个条款,在措辞和逻辑上略有调整,表达开放、平等、包容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
第二,保留表达图书馆服务使命的4个条款,即优质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全民阅读和社会合作,对这4个条款的内容进行增删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图书馆服务的时代发展要求。
第三,增加2个条款,即根据国家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增加保护传承优秀文化典籍条款,根据国内外图书馆发展趋势增加坚持可持续发展条款。
范并思称,新版《图书馆服务宣言》的发布是中国图书馆人持之以恒探索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成果,也是中国图书馆人践行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新征程的起点。
宣言发布后,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研究馆员陈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艾尼瓦尔•艾力,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腾冲市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和来自郑州图书馆的青年馆员进行了宣言的集体宣读,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传达了图书馆人对于自己事业的澎湃心声。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会LSC、正观新闻